【学院基本情况】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并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局校全面合作协议。海洋与气象学院是广东海洋大学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学院之一,肩负着发展海洋学科的历史重任,在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学院是广东省本科高校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单位和全国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单位。拥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本科设有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3个专业。海洋科学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和冲一流学科、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建设点。大气科学专业为省部级优势专业、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自2015年起,学院海洋科学、大气科学专业纳入一本录取批次招生,海洋学科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海洋科学进入C+档,并列第九。2018年,海洋科学学科入选广东省冲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海洋科学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2021年中国科教评价网海洋科学研究生教育排名第五。2021年海洋科学学科再次入选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大气科学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海洋科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海洋科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连续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24年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专业广东省长基计划,学科及专业建设开启了新高度。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领衔、青年教师为主、充满活力、具有良好国际化学术背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5人,国内讲座教授5人,客座教授4人,专职教师76人,实师6人。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37人,博士比例达94%,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43%。学院获省厅级创新团队5个,省级人才31人,校级人才11人,包括教育部和广东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人,“全国气象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人才计划3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2人,广东省“扬帆计划”紧缺人才2人、广东省海洋强省建设突出个人等。
【系所设置】
教学机构:学院下设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系和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学机构。建有广东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大学生大气科学实践教学基地、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实践教学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基地、广东省海洋科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5个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自然资源部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省气象局、南部战区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等40个教学实践基地。
科研机构:学院拥有省厅级科研平台5个:南方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粤西热带海洋生态环境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中国气象局联合实验室。
【专业建设】
博士专业:2013年获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物理海洋学开始招生,授予理学博士学位。现设有物理海洋学(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海洋对大气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海洋遥感与数据科学)、海洋气象学(海陆气相互作用、海洋大气能量交换与水循环、海洋气象灾害与数值模拟)两个学科方向。此外,也开展海洋化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边缘海地质(海洋沉积与古气候)方向的硕博研究生培养。
硕士专业:学院拥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气象专业硕士点。现设有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两个学科方向,同时开展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沉积与古气候变化方向硕士培养。
本科专业:学院设有海洋科学(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专业方向)、大气科学(天气动力、海洋气象和气候变化专业方向)、应用气象学(应急减灾、雷电防护专业方向)3个专业。海洋科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大气科学是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人才培养】
坚持“海洋使命、务实创新、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培养理念,突出学科交叉和区域特色,培养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海洋和大气人才。2023年学院本科生人数达1295人,硕博研究生130余人。近三年,本科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获奖国家级和省部级150余项,学生以第一发明人获得专利/软著38项,在各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8篇,升学率在全校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考研先进单位。研究生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后赴海洋、大气相关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认可。
坚持“海洋使命、务实创新、家国情怀”,突出学科交叉和区域特色,构建“3+3”培养体系,实施“645”培养举措,“5个3”质量保障措施,在专业理论学习基础上,强化党建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从思想引领、学术熏陶、创新驱动、实践锻炼、技能提升、服务社会六个层面,培养富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拔尖创新型和三能应用型海洋和大气人才。
【科研成果】
学院的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等课题130余项,科研经费达5800多万元。在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及调控机制、海洋生源要素迁移转化与海洋生态系统演变、气候变化规律及气候极端事件发生机理、沉积构造演化及其资源 灾害效应、热带气旋及海洋响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J. Phys. Oceanogr.》、《J. Geophys. Res.》、《Mar.Pollut.Bull.》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70余篇,编写专著译著9部,获专利120项。荣获“广东省科技合作奖”、“海洋工程技术特等奖”、“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
【交流合作】
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近三年来,先后邀请国内外60余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或学术交流。承办'South China Sea Annual Meeting”、“陆架浅海动力学及生态效应讲习班”等多项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开展物理海洋双硕士学位培养项目(Double Master Degrees Program);与WHOI、UMD、NOAA、UNSW、LSU、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等多家单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保持合作,与多家涉海企业和气象局签订了联合培养人才计划。
【服务社会】
学院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将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共同培育成果。以海洋环境保障与灾害预警为目标,构建南海西北陆架海三维立体检测体系,改进台风灾害数值模拟理论,发展了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为近海养殖业、滨海产业等提供海洋、气象灾害的影响评估和预警策略。同时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水面水下活动提供水文和气象保障。学院将坚持“立足广东、深耕南海、走向大洋”,聚焦国家战略、聚焦科学前沿、聚焦社会需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努力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海洋、大气复合型人才,为南海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2025年3月26)
【联系方式】
学院电话:0759-8218450
学院网址:https://hyqx.gdo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