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海洋与气象学院举行了第二十三期海学论坛,本次论坛邀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振国教授和广州大学洪义国教授做报告。报告分别由我院的陈法锦教授和金广哲副教授主持,本次海学论坛以线上的形式展开,参会人数多达三百余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张振国教授首先为我们作了题为“白垩纪重大地质事件的全球效应----对现今气候变化的启示与对策”的学术报告。报告以介绍今年的诺内尔物理学奖为切入口,生动的解释了白垩纪时期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的重要意义,解释了这一时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与重要时期的实际意义。随后张教授介绍了白垩纪时期的大规模海底火山事件,对目前海洋科学海洋地质的参照意义,介绍了超级静磁带事件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过程,最后介绍了大洋缺氧和富氧事件背景下白垩纪时期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的参考意义。并通过海洋碳收支、铁施肥试验和缺氧富氧事件的关系,讲述了在古地质层面上未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领域的几个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
紧接着,来自广州大学的洪义国教授给全院师生作了题为“珠江口沉积物不完全反硝化过程介导的N2O释放”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洪义国教授以河口区富营养化和缺氧事件为例,深入的介绍了调控N2O的几个生物化学过程以及N2O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河流较大的物质输送能力,河口近岸区是重要的N2O释放源,河口和近岸低氧水体的不断扩大,也显著的促进了海洋N2O的释放。随后,洪义国教授以珠江口为例,结合其研究成果介绍了珠江口的主要环境特征,反硝化过程潜在N2O释放分布特征和宏基因组技术明确反应过程等研究成果,发现,珠江口上游低氧水体是大气N2O释放的重要强源,表层沉积物反硝化过程是珠江口水体N2O释放的重要驱动力,微生物介导的不完全反硝化作用住到了朱两口表层沉积物N2O的释放,N2O产生和消耗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差异以及微生物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一定程度上解释了N2O的释放分子生态机制。
报告结束后,两位报告老师都详细地回答了与会师生的问题,与会师生对两位老师的报告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报告内容积极地与两位报告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讲者简介:
张振国,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科技部油气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资源与环境。研究方向多为盆地分析与矿产资源评价、地质构造与成矿分析、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地质工程。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等2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3项、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国大洋学会项目等30余项。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Rare Earths》、《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1部;《海洋石油工程概论》获201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
洪义国,博士,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特聘教授,香港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人才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广州市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60余篇,论文总引2600余次,H指数28,H10指数59。曾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IBB和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编委,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