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下午,海洋与气象学院举行了第5期海学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美国石溪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的陈宝山老师及我院的曹瀚升老师给大家作报告。论坛由陈法锦副院长主持,学院及学校部分师生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和讨论。
曹瀚升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东北部白垩纪热河群碳同位素地层对比及环境恢复”。从曹老师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热河生物群是约1.4亿-2亿年前生活在东亚地区的一个古老的生物群,以中国辽西义县、北票、凌源等地区为主要产地。辽西发现的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充填在热河群内的火山-沉积地层展示了很大的岩相的变化、间断以及不均匀的生物化石分布,阻碍了生物演化的完整序列的建立。该研究通过热河群不同地区的碳同位素对比对地层对比和环境演化给予了一定暗示。研究表明冀北大店子组可以与辽西湖相地层相对比,同时湖相地层可以与同期海相地层具有较好的对比性,表明了OAE1a时期碳异常的全球性影响。另外,相关地球化学证据也表明研究区断陷湖盆的碳循环和古环境变化明显受控于火山CO2效应,为热河群生物演化和辐射提供了动力。
陈宝山老师则以“西北冰洋碳酸盐系统及海洋酸化探究及其对夏季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为研究和报告内容,系统地讲述了海洋碳循环的4个参数相互之间关系。他在报告中还阐述西北冰洋碳酸盐系统,并探究海洋酸化的现状及其对夏季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指出人类活动加剧了海洋酸化的进程。
听了两位老师精彩的报告,与会师生也兴致高涨,大家通过积极提问等方式与曹老师、陈老师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最后,陈副院长简明扼要地对本场学术论坛进行了总结。
讲者简介:
陈宝山,博士,研究科学家,就职于美国石溪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2008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师承戴民汉院士;201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University of Georgia海洋系,师从蔡卫君教授(AGU Fellow)。陈宝山博士从事海洋碳循环研究已长达15年。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碳酸盐体系、海洋酸化、二氧化碳的海-气交换、近岸上升流。目前研究的重点包括北冰洋海区碳循环以及海洋酸化对海冰快速融化的响应,近岸河口与沿海海洋碳循环对人类活动的短期与长期响应,河口与近海的缺氧区与海底酸化等研究。迄今已在Science, 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等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