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校友风采 -> 正文

广东海洋大学边缘海地质方向2025届硕士毕业生介绍

作者:谢辉来源:海洋与气象学院 阅读次数:日期:2025-08-04

1.潘荟

个人简介

潘荟,女,2025届海洋地质方向硕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天然气水合物与大陆边缘地质构造、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模拟。导师为谢辉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陆边缘构造沉积演化与地球动力学模拟研究。在读研期间,本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SCI二区TOPIF2.8发表SCI论文1篇;合作在核心期刊《海洋学报》发表中文论文1篇;本人分别以第二发明人和第四发明人获批了2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在三年研究生生涯中,共参加了5次学术会议,分别在第八届青年地学论坛、第七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进行了学术成果展板汇报,在第八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与海洋科学学术论坛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进行学术成果口头汇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如下:

[1] Pan H, Xie H, Zhao Z, et al. Quaternary gas hydrate dissociation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Shenhu Canyon Group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5, 12: 1530207.SCI二区TOPIF2.8

[2] 2023年,获批了一项名为《一种海洋地质沉积物取样装置》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 2023 1 0907829.9,署名排序为谢辉、潘荟、蒋国忠。

[3] 2023年,获批了一项名为《基于古水深和剥蚀恢复计算盆地构造沉降的方法和装置》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 2023 1 1013173.2,署名排序为谢辉,蒋国忠,许林峰,潘荟

[4] 蒋国忠, 谢辉, 赵中贤, 石红才&潘荟. 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分析[J]. 海洋学报, 2023, 45(12): 44-57.(中文核心)

研究生三年,如白驹过隙,却在我的人生轨迹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段时光,有迷茫与困惑,有汗水与付出,更有成长与收获,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细细品味。学术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科研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在一次次的失败和尝试中,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研究生三年,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这段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坚强。它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修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今,即将告别海大,告别我的导师,继续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攻读博士学位,深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模拟相关课题,即使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是我相信在未来我还会回到海大校园,看望我的导师。

2.刘璐璐

个人简介

刘璐璐,女,2025届海洋地质方向硕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导师为李志强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滩过程与海岸演变、海岸侵蚀与工程修复、海岸工程环境及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与评价、海岸裂流灾害机理与预报。在读研期间,本人以第一作者在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SCI二区TOPIF2.8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科院三区IF2.8发表论文共2篇,登记2项软件著作权。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如第一届海岸带遥感论坛暨美丽海岸峰会、ECSA 60-Implementing Science-Based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Coastal Resilience等。曾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广东海洋大学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校长奖学金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如下:

[1] Liu L, Sun Y, Liu R,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beach erosion and accretion index in Qiongzhou Strait of China[J].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4, 11: 1453439.中科院二区IF3.8

[2] Liu L, Sun Y, Liu R, et al. Characterizing Post-Storm Beach Recovery Modes: A Field-Based Morphodynamic Study from Dongdao Beach, China[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5, 13(6): 1117.中科院IF2.8

[3] Sun Y, Bian X, Liu L, et 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low‐energy rip current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2025, 130(4): e2024JC022214.中科院二区IF4

[4] 朱玉亮, 李志强, 曾春华, 孙琰, 卞晓东&刘璐璐. 台风期间雷州湾红树林波能衰减的分析[J]. 海洋工程, 2024: 1-13.(中文核心)

[5] 李志强, 陈滔, 刘璐璐, 卞晓东, 朱道恒, 孙琰. 裂流对污染物输运机制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5.中文核心已接收

[6] 2024年,获批了一项名为一种基于海洋数值模型与GAM的裂流预警方法》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 2024 1 1017056.8,署名排序为李志强, 孙琰, 刘璐璐, 卞晓东

[7] 刘璐璐, 朱道恒, 魏晓博. (2023). 基于Web的海滩垃圾分类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国家版权局, 登记号: 2023SR1350450.

[8] 刘璐璐, 孙琰, 魏晓博, 黄增友. (2024). 海洋关键要素批处理可视化软件 V1.0. 软件著作权. 国家版权局, 登记号: 2024SR0157800.

时光匆匆,转眼间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已经结束,回望这段旅程,最大的感悟就是:唯有努力,才不辜负时光;唯有勤奋,才能积蓄力量。希望你们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脚踏实地,把每一次课程、每一次实验、每一次调研都当作成长的积累。科研的路并不容易,但越走越清晰。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回避困难,勇敢尝试,哪怕是一点点新的方法、一个从未涉足的方向,都是突破自己的开始。多去读文献、多问问题、多和老师、同学交流;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舒适区里,有时候走出去,才会发现更广阔的天地。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坚持努力,总会在某个时刻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祝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科研中收获成长、坚定信念、不负韶华!

3.吴丽媛

个人简介

吴丽媛,女,2025届海洋地质方向硕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海洋沉积环境与元素地球化学,主要聚焦于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机制以及黑碳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与协同作用机制。导师为黄超副教授,长期从事边缘海沉积环境演化、古风暴过程与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在科研与指导中始终给予本人细致的引导与支持。在读研期间,本人以第一作者在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IF12.2),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在《Sedimentary responses to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Kuroshio intrusion into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中科院一区TOP IF4.4)发表论文共2篇论文。在读研期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一职,先后获得广东海洋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广东海洋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广东海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奖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如下:

[1] Wu L, Li C, Huang C, et al. Ocean current modul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Beibu Gulf, China[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5, 488: 137332.(中科院一区TOPIF12.2

[2] Huang C, Wu L, Cheng J, et al. Sedimentary responses to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Kuroshio intrusion into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25, 245: 104671.(中科院一区TOPIF4.4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与持续专注,也更加明白严谨、真实、耐心是科研最基本的态度。在文献堆中摸索,在实验室中反复试错,有时候会疲惫,但看到数据逐渐成型、成果被认可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毕业后,我将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入研究南海沉积地质与海洋环境变化。希望未来能在海洋地质领域深耕不辍,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师弟师妹们珍惜研究生阶段的宝贵时光,主动思考、勇于探索。科研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坚持下来,每一次突破都会成为你独特的光芒。也希望大家多与老师沟通,积极参与项目,不断积累科研与实践经验。

4.王载云

个人简介

王载云,男,2025届海洋地质方向硕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古海洋氮循环与埃迪卡拉纪-寒武纪海洋环境演化导师为曹瀚升教授,主要从事古海洋环境和盆地演化研究。在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中科院1IF3.8)发表SCI论文1篇,合作发表SCI论文6篇。在校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深地望远镜洞察华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多形态氮同位素特征及海洋环境,负责该项目有机氮同位素和铵氮同位素的提取与分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如下:

[1] Wang Z, Cao H, Chen F, et al. Oceanic redox condi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Ediacaran life: Evidence from nitrogen isotopes and biogenic silica in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25, 667: 112903.中科院IF3.8

[2] Cao H, Huang H, Wang Z, et al. Regulation of carbonnitrogen cycle by chemoautotrophic bacteria during the early Cambrian: Evidence from the silicate-bound nitrogen in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J]. Precambrian Research, 2025, 418: 107703.中科院IF3.2

[3] 曹瀚升, 王载云, 孙守亮, . 孙吴-结雅盆地沉降-隆升演化史分析[J]. 世界地质, 2024, 42(3): 479-487.中文核心

[4] Wei K, Cao H, Chen F, Wang Z, et al. Fluctuation in redox condi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early Cambrian life constrained by nitrogen isotopes in the middl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J]. Geological Magazine, 2023, 160(10): 1932-1945.中科院IF2.0

[5] Cao H, Wang Z, Dong L, et al. Influence of hydrothermal and upwelling events on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in the gas-bearing lower Cambrian shales of the middl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3, 155: 106373.中科院IF3.6

[6] Cao H, Hu L, Wang Z, et al. Isotopic eviden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biotic crisis[J]. Geobiology, 2023, 21(5): 592-611.中科院IF3.4

[7] Cao H, Wang Z, Chen F, et al.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isotopic systematics in different N form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dox conditions: An example from the Songliao basin[J]. 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 2022, 37(12): e2022PA004521.中科院IF3.2

专注于古海洋氮循环与生命演化的交叉研究,通过高精度氮同位素技术揭示地球关键转折期的环境密码。在曹瀚升导师指导下,系统探索了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规律及其对生物辐射的驱动机制。未来将持续深化古海洋化学循环研究,致力为早期生命-环境协同演化提供新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坚信"地层是地球历史的书页,同位素是解读它的语言"。

5.王汶卓

个人简介

王汶卓,女,2022届海洋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底热液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导师为黄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化学。在读研期间,本人以第一作者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中科院IF3.7)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篇。读研期间获得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项,硕士学业奖学金二等奖2次、一等奖1次、广东海洋大学第一届第一届智慧海洋信息技术学术论坛论文优秀奖以及优秀硕士研究生奖项。曾参加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中国海洋湖沼2024年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等学术活动,共计4次,口头汇报2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如下:

[1] Wang W, Huang X, Chen S, et 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in the southern Mid-Atlantic Ridge indicate hydrotherm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 rare earth elements[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4, 168: 107041.(中科院二区TOPIF3.7

[2] 黄鑫, 王汶卓, 武力, . 举例讲解地球化学中类质同象基本条件和置换法则[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 45: 108110 110.(中文核心)

[3] 黄鑫, 李隆威, 王汶卓, . 冲绳海槽唐印和第四与那国热液区热液产物中烷烃组成和来源[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3, 43(5): 181-189.(中文核心)

[4] 2025年,获批了一项名为《一种海洋地质勘探用样本获取装置》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 2024 1 0492748.1,署名排序为黄鑫, 王汶卓

[5] 2024年,获批了一项名为《一种便携式海洋环境调查用取样装置》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24 1 0306803.3,署名排序为黄鑫, 王昱淏, 王汶卓

珍惜在学院的每一刻,学院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地方,这里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学术讲座。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明确自己的目标,可以是短期的,比如在某个学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可以是长期的,比如毕业后进入理想的行业或继续深造。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更有动力去努力,也会更有方向地去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总有学不完的知识和探索不完的领域。同时,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成绩,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6.许嘉莉

个人简介

许嘉莉,女,2025届海洋地质方向硕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海洋有机地球化学、古海洋与古气候学导师为孔德明副教授,从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气候变化研究。在读研期间,本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发表中文论文1篇。硕士期间获得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三等奖。于20245月参加第九届青年地学论坛,以海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北部湾一干年来海表温度及环境变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如下:

[1] 许嘉莉, 李飞龙, 彭诗云, . 北部湾近千年海表温度变化及其气候驱动因素[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5(03): 45-51.(中文核心)

硕士阶段是一场需要规划与耐心并重的旅程。首先要明确目标,尽早规划。硕士阶段时间有限,科研进度往往不会完全按预期发展,因此更要学会分解任务,定期调整计划,确保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其次,保持平和的心态至关重要。科研之路难免波折,数据不理想、实验失败、论文反复修改都是常态,不必因此怀疑自己。遇到困难时,不妨退一步审视问题本质,与导师、同门多交流,往往能找到新的思路。同时也要学会调节压力,避免过度消耗身心。学术固然重要,但健康与可持续的节奏才是长久之道。

愿你们在这段旅程中,既有清晰的规划指引方向,也有从容的心态应对挑战,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