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兰,中共党员,海气1204班学生,成功保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直博生),于2024年6月毕业。曾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广东省大学生励志成才典型人物,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等奖项;获得航天宏图教育基金。“i志愿”系统的服务总时长超过300小时,获广东省“二星志愿者”、社区“优秀志愿者”称号;获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主持校级大创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省级期刊论文一篇;以第三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篇。通过四六级等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两次担任朋辈导师,在校期间担任海洋与气象学院团委生活心理部部长、生活委员,党务助理等职务。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选择海洋气象方向,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受家人工作的影响,姚海兰小时候就悄悄地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气象学的种子。填报高考志愿时,这粒种子生根发芽,让姚海兰坚定地选择了这个方向。在气象中,“海洋”是尤为重要的一环,而身处湛江这座沿海城市的姚海兰更加深刻意识到海洋对气象的影响。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作为海洋类高校学子,姚海兰深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觉得继续深造不仅是追求个人兴趣爱好,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当我有机会去深造,我一定会去。”
目前,姚海兰正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习。“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之一,拥有顶尖的科研团队、丰富的学术资源、浓厚的科研氛围,这些都十分吸引我。”成为直博生的姚海兰憧憬着进一步探索气象万千,期待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也明白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更多的耐心、毅力以及不断探索的精神,还应保持持续学习的劲头和对科研的热情。”

行而不辍,研以致远
作为一名对大气科学领域有着莫大热情的科研人,姚海兰抓住了每一个探索前沿的机会。以第三作者发表的论文主要研究了沙尘天气以及沙尘对空气质量、环境的影响;在主持校级大创项目时,团队以研究南海北部的云为主要方向,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姚海兰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云。这是她热爱的方向,也是她后期研究的开端。科研绝非易事,这需要姚海兰一步步学,一点一点地啃下这块“硬骨头”。在科研过程中,姚海兰最先遇到的棘手问题是如何用python编写代码进而完成图片的创作。通过寻求师长帮助、不停地翻阅论文、去知网找代码参考……在她的努力下,她终于跨过了这道坎,“当时研究过程中最兴奋的事,是我终于用python写出代码把这个图画出来了。”

在科研的征途上,保持热情和动力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要面临的挑战。姚海兰认为,只有对科研工作本身充满兴趣,才能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兴趣是科研工作的原动力,它使科研工作变得充满乐趣和成就感。正如在姚海兰科研之路开始的时候,她选择了“云”作为切入口,并坦言道:“在未来的研究中也许会继续以它作为中心。”
一以贯之,笃行不怠
“我一直都保持一个原则——以学习为主。”自入学起,姚海兰对自己的学习从未松懈,她清楚地认识到,成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只有努力输入才有输出。”她是图书馆的老友,也是教室前排的常客。姚海兰对自己的时间安排非常规律,“早上七点起床,七点半开始学习。”即便没有课,她也会在图书馆自习;在姚海兰看来,坐在最前排既能督促自己,也利于她紧跟老师的思路。
姚海兰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大一大二主要就是记、写、背。”大一大二期间,她所积累的笔记叠起来就有24厘米高。但她也明白,想要走得更远,必须做出改变。“到大三的时候,我增加了电子设备的辅助学习,把笔记整理成思维导图,但笔记还是必须要做的。

朋辈引领,榜样力量
担任“朋辈导师”对于姚海兰来说是一次特殊的体验。她自豪地介绍了海洋与气象学院这个传统,“这是我们学院一个良好的传承,高年级的同学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建立一种互相的关系。”这段经历也让她正式体验了一次为人师的感觉,从准备讲义到课上传授再到课后解答,这都需要她自己去琢磨策划。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她也希望自己能够真切地帮助到学弟学妹。“我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对学弟学妹起到好的引导,希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养成的好习惯,或者是一些学习技巧分享给他们,让他们学习得能够轻松一点。”这是一个让姚海兰与学弟学妹共同成长的经历,榜样的力量让这份传承继续发光发热。

“有志事易,无志事难。知难不畏,绝壁可攀。”当姚海兰回望大学四年,她深觉这四年如白驹过隙,大学时光十分宝贵。因此,她这样建议学弟学妹们,“在目标与志向的加持下,激励自己不断向前,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不要轻易放弃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不要被周围的诱惑和娱乐消遣困住脚步。此外,要心存感恩、坚持梦想,相信自己的能力,勇往直前。”